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2025 IELTS雅思 準備心得與紀錄

常年都有論調,使用中國的app如小紅書或微博,會讓台灣人受到影響,進而成為屆時統一的破口。雖然可以理解這種討論,但其實我挺理解會去逛這些論壇的人的心理,人口基數讓資訊量大增,在非常渴望獲取更多資訊的時代,如果不考慮英文,會想去看中國的論壇,很理所當然。

以此要做的,應該就是培養看英文的習慣。如果是新聞或是學術文章,那肯定可以部份取代。但如果只是想看人與人的日常討論,看英文論壇的文化差異仍然可能大到格格不入(我可以理解k島,也許可以理解2ch,但我實在是不能接受4ch),加之,如果內容又真的受到文化影響,比如歐語系國家學習英文的路徑跟中文母語者學習英文的路徑差異,那就更容易傾倒仰賴中國網站與資源。

另一種方法就是,增加台灣自己的文章,中文母語者和日語母語者學習英文的心得,我一定是優先參考中文母語者,台灣和中國學習英文的心得,我更是優先參考前者。

因為這樣,儘管稱不上多優秀,而且考很多次很燒錢(還是比去念語言學校便宜太多),所以還是想說來記錄一下。

2024/4/7 L6 R7 W6 S6 Overall:6.5

這時候我的目標還放在美國的學校,囿於自身理解,覺得托福好像更看中考試技巧,應該更適合我,所以主要放在托福,雖然後來也有考到勉強可以的成績(上90),但被我爸建議何不嘗試考考看雅思,所以這次算是裸考,只有理解題目可能長什麼樣子,就去考試了。分析一下可以得出,雅思更看重閱讀的結論,比如聽力時考者可以先看到題目,寫作不如托福需要聽力,對於台灣的英語學習者而言,雅思普遍上更容易,除非當事者是非常聽力取向的人。但其實,托福的聽力和雅思的聽力訓練又有點落差,之後再寫。這個成績雖然無法作為申請用,但作為拿去申請公費留學的成績算綽綽有餘。

2025/2/16 L6 R7.5 W6.5 S5.5 Overall:6.5

此時的我,還在上班,也尚未考慮真的要辭職,算是這一次讓我認知到如果不辭職我不太可能考到我的目標分數,剛好工作上面臨自己承擔愈來愈多的責任甚至是管理責任,讓我力不從心。在這一次,經過前一年的英文寫作課,寫作提升到了6.5,閱讀也上升了。但在口說上,第二大題我整個愣住,沒有選好主題,當下卡殼,忘記想要說的英文單字,停頓大概超過十秒到二十秒。考完就知道,不可能過,最後還有5.5其實頗為驚訝,5.5到6.0的微妙差異大概就是這裡吧。

2025/4/16 L8 R7 W6.5 S6.0 Overall:7.0

辭職後的第一次考試,終於顯著進步,最明顯的是L的6到8,在此之前,我雖然知道雅思劍橋真題(Cambridge IELTS Academic),但並不覺得他可以對我產生效益(算是來自托福的偏見),我都是使用British Council註冊UKVI Academic後送的Ready Premium做練習題,內有25組試題。

在辭職後看盡各大網站,才深刻認知到應該以劍橋真題為準,這也才發現,原來網路上真題資源如此多,大概是因為雅思同時是許多國家的移民標準,所以準備的人非常之多(而且他們要求還很高),所以資源很好找,這也是跟托福很不一樣的地方。雅思準備起來,外國人非常多,所以完全不仰賴中國的網站或網路資源完全是可能的。在練習了幾道劍橋真題後,才意識到雅思聽力到底要考的是什麼。我自此才訓練出了精聽的能力,要把每一顆字都聽清楚,連音最好也要知道是在連什麼。比起關注整句,我更關注每顆字,再將這些字串起來理解。

聽力考試共有四道題組,Part1是填寫日常對話中的單字,Part2是日常演講,題型可能有選擇題、地圖題型或match題型,Part3是學術對話,選擇題或match題型較常出現,Part4是學術演講中的單字。在習慣精聽一顆顆字之後,其實會發現Part1和Part4相對來說容易,只要聽清楚字就好,通常要填空的又是相對重要的單字,且因為考者可以先閱讀題目,預判可能的類型答案會讓人在聽力時很快的能夠抓到重點。

所以考試時,一開始快速閱覽Part1題目後,就可以開始閱讀Part2和Part3的題目,選擇題和match題型才是真正的考驗,因為文字量極多,反而是Part4只要利用題組開始前的秒數閱覽就足夠了。選擇題和match題重要的都是,搞清楚這些選項之間的差異,一眼乍看會覺得是同個意思,但細究才會覺得,這確實有點差異。比如,「這場戲很精彩」還是「演員表現得非常好」,看起來都是正面的意思,但其實內容就是不一樣,要體察這份對語言的敏銳。我知道很多英文很好或語言很好的人,與生俱來就會覺得有差,但對於文字敏銳度其實沒有那樣高,而是靠著堆疊經驗的我而言,我覺得利用一點邏輯分析出各自的重點,對我而言更容易。

聽力可能會說到每個選項,所以要仔細留意對每個選項的態度差異,到底是同意還是不同意,重要還是不重要,習慣了之後,考場就無問題了。我劍橋真題到最後的困擾則是,雖然可以穩定到7.5或8,但要達到8.5或9幾乎不太可能。就是會有地方沒有理解,或理解錯,或沒聽清楚,我覺得也蠻不可思議,因為我也相信我程度就是無論如何都沒有到達C2,可是考題明明也看不出來哪裡是C2的等級,但就是......測得出來。

CEFR等級分A1~C2,可以對照個英文考試,我原先的能力應該是穩定B2,但卡在到C1的中間,多數台灣學生應該都是在這階段。

另外個插曲是,原先W和S都是6.0,但我將這兩個成績送去remark,結果W提升到6.5,算是又驗證一次,其實我當前的W能力應該是可以到6.5。(雖然這場也真的覺得寫得沒很好,但是是我這幾次考下來最刁鑽的一題,我真的懷疑有多少人可寫好)

2025/5/11 L7.5 R8 W6.5 S6.0 Overall:7.0

原本是預約了五月底的考試,但覺得還要很久,加上我自以為口說只要再冷靜一點應該就沒問題,所以就臨時加上這場,雖然閱讀又提升了上去(BTW我覺得劍橋真題的閱讀對我而言太簡單,我可以拿到8.5以上,但跟我實際考場體驗差異太大,所以我閱讀還是仰賴British Council的題目),但S仍然只有6,證明我在口說的準備上有大問題。

現在想來慶幸有多報這場,否則我應該又會多繞路,這場之後,痛定思痛決定鑽研雅思口說,買了慎小嶷的十天突破雅思口說(結果還是用上中國資源),也上AmazingTalker找了老師。這期間練習就是錄音然後聽。但我感覺,上AmazingTalker找老師還是最關鍵的,除了訓練自己更熟悉講話之外,另外一點就是學會連音以及停頓上揚,就算是母語者在講不確定的內容的時候,也會停頓思考一下,但停頓的位置和非母語者有點差異,比如動詞與介係詞一起講完,停頓,再說受詞,比如停在and之前,讓and快速地接下一個受詞。總之意識到這些和連音有所相關的技巧,好像也讓我後來再聽其他的音檔的時候,更加注意母語者口說的方式,加上這段期間大量攝取英文相關內容,更沉浸在英文娛樂當中,所以大概才能有點進步。

另外,我也更加鑽研調查,口說的四項critiria,也可和寫作進行比較。

口說的四項分別是:coherence and fluency / lexial resource / grammar / pronunciation

寫作的四項分別是:coherence and cohesion / lexial resource / grammar / task response

這四項分別有0~9分的分數,但不若整體Overall,可以進位,比如我第一次6/7/6/6,平均理論是6.25但無條件進位為6.5,在口說和寫作中,會是無條件刪除,若口說目標為7,則全體都要7分的水準,若口說目標像我一樣是6.5,則至少需要兩個7分,兩個6分平均起來6.5才能算。

在口說和寫作上,coherence and fluency和pronunciation以及coherence and cohesion和task response基本是又算是強相關,所以鎖定好這點十分重要。

除了發音以外,我也檢討自己在口說part2和part3講得過於零碎,雖然實地口語可能對話也十分破碎,但這畢竟是考試,要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展現自己的英文能力,要盡可能的充滿內容才行。話是這麼說,實際開始講話我就是十分害怕。

2025/5/28 L8 R8 W6.5 S6.5 Overall:7.5

雖然有點慚愧在這之間都沒有將寫作練習提升到7,不過為了讓口說上6.5我就已力不從心,所以達成要求也就放過自己吧。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口說和寫作的6到6.5差距大概是,可以批判自己的完成水準哪裡不足,也就是做到足以自檢的程度,比如寫作,我基本不用我不確定的單字,所以相較而言就十分簡單,我也力求用我能夠掌握的文法句構寫作,我相信自己的task response和coherence and cohesion是有達到7分的水準,雖然可能非常生硬,但至少做到不岔題。

如果要再進步,恐怕就不是短短兩周可以完成的了。

考完口說一度覺得完了,因為我在part3又有好幾個問題回得太簡短,一度太像聊天,跟網路上所說的狀況不相符,結果實際上有6.5,可見掌握好part2,並在部分真的能夠論述的問題上努力論述很關鍵,如果要達到7,恐怕就是我的單字要更正確(整個口說中我想不起來改編的英文adapt,想用transform結果還講成transfer,也想不起來upgrade,結果講成uplift,對考官真抱歉),以及嘗試將所有問題都能展開論述吧。

姑且來說愈熟悉整個英語環境對口說也有幫助,比如討論到喜歡的電視劇、電影、知名人士或各類產品時,如果這個內容是考官也熟悉的資訊,我感覺溝通也會更順暢,畢竟他知道的東西,他就算不懂應試者在說什麼,也能自行腦補。算是我的另一個感想。

-

也很感謝Hazibin hotel和Helluva boss,因為這期間過於沉迷的關係我幾乎把所有我找得到的動漫展上的QA都看了遍,應該多少也有點幫助吧。雖然感覺只是學到一堆怪字或髒話,但是拿來觀察母語者如何講話還是挺有用的。我還感覺HH因為整體都是百老匯演員,單字感覺比HB更正式用更好,但我也很愛HB有種網路娛樂大雜燴的感覺,愛死。

也是挺有文化衝擊的,我都在想他們配音演員不會有那種「不要把角色跟聲優搞混在一起啊!」的心聲嗎?但Bradon Rogers整個扮演Blitz得很開心,每個人也都會針對粉絲的問題,盡量想這個角色可能喜歡的東西、會說的話。當然也有我覺得這個醬滷很像是Viv為演員量身打造OC,角色和演員的相互影響真的很多。這點恐怕也可對照到英語系的V圈吧,但既然配音演員可以這麼投入到這些角色,不需要實質劇本,可以現場臨時反應,這技能不就完全是Vtuber嗎?日本的聲優產業強大到,作為聲音演員不需要具備這種即時反應的能力,但英語系更像是反過來,已有知名度的配音員外溢到Vtuber圈,也就有像AmaLee這樣的存在。

不過會在英語圈加入Vtuber圈,尤其是企業勢,多少算是對日本文化更熟悉,不排斥學習日語,或甚至有基本日語能力,就這點而言在文化屬性上我也覺得更熟悉一點點,而且我不覺得靠近有什麼錯。但無論如何,在HH/HB的故事當中,也很深刻感受到跟上一個世代的歐美動畫,相比看見了點日本動漫文化的影子。這個時代真是對我太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