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Daphnora03/posts/3041499532567207
不知為何看到她的文章總是會令我很焦躁,我覺得我在立場上完全認同關於BDSM以及羅曼史小說的部分,可是,我還是覺得強烈的不安,我不覺得這種能夠對女性的觀察與分析叫做「紅利」,我不覺得只有女性可以論述,可是,我的生命經驗就是告訴我,閱讀男性關於女性的論述,我極其容易受傷,所以我後來就拒絕聆聽了,包含這篇文章被分享時的其他篇文章之中也有因此貶低基進女性主義,甚至是女性主義發展脈絡的討論,我覺得很難受,我們以為我們站出來是想要讓這個世界更好,但這樣的發文難道不是只是又再一次的指責,是這個人剝奪了我們的情感,然後把感到不安的矛指向某個人嗎,我覺得我要的東西不是這樣,可是我想要的是什麼呢?我也想要同理一切,可是我覺得不是這種同理,好難說明。
至於男性是否能參與討論,我當然還是覺得可以參與討論,但當我聆聽時,我真的、真的無法做到100%聆聽進去,就像我也有無從置喙男性的某些處境與細節一般,我不明白為何轉換了性別卻要讓另一邊仍然有同等的意義,他們的概念是不同的,男性對女性的反思,和女性對女性的反思,根本上就是不一樣的東西,我不明白為何要混淆這二者。前者固然重要,但是他們是不同的概念。
再來,之中有人分享提到儘管女性主義是對前一代的女性主義的反思,但過於紛亂,我認為這樣的紛亂其實是未來知識的模型,當這個知識被很容易方便理解的時候,他就是一種架構,架構這個東西最後還是會回到社會結構扯上關聯,我不喜歡這篇文章提到的麥金儂針對個人説道「你不是主體!」,可是,可是,我想說的,可能和這個問題有關,我希望知識不是以一種上到下的方式在傳播,不是以一種這個最對,這個其次,那個最爛,最簡單這種概念,我希望女性主義的知識與不同思考模式,是平坦的,所以我不覺得那種紛亂需要變得清楚。
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200403_Place
Tim Cresswell《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章節〈運用地方〉
〈運用地方〉
本章節將前述之三章所探討的地方概念移植到實際案例來進行解釋、分析。
「地方的生產並不如同工廠的成品。」不只是物質,且往往是現在進行式
「地方顯然是經由文學、電影和音樂這類文化實踐而創造的,探究這些生產地方的形式,是當代人文地理學的主軸。但是,多數地方大半是日常生活實踐的產物,地方從未完成,而是透過反覆的實踐在進行生產。」有時候,我總覺得明白了這些事情反而會無所適從。要如何將自己再退回到「日常生活實踐」,是我覺得非常困難的部分,要如何有意識的創造這類文化實踐?就我所知,文學、電影和音樂裡的地方感,似乎不因為其本身要再現或擬造地方,而確實是「日常生活實踐」。
「建構記憶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透過地方的生產。⋯⋯地方的物質,意味了記憶並非聽任心裡過程的反復無常,而是銘記於地景中,成為公共記憶。」由於地方經驗的複雜性,他成為記憶再生產的有效工具。書上、畫中看見的和進入空間完全是兩回事,甚至進一步:「記憶自然而然是地方導向,或者說,得到了地方的支持。」
地方牽涉了實質的存在有無,和書中、畫中的另一個維度不同,和人們在同一個時空尺度下,地方直接影響到生存的每個細節脈絡,從地方提取出記憶,和從書中提取出記憶,有著不同的概念。
然而,地方記憶的意思也就是指,他正在經歷「選擇」,選擇記憶什麼,即是排除掉什麼,排除置身事外,或者更精準,書後的形容「不得其所之物」。痛苦或者不願回憶起來的羞恥感,被切除乾淨。
傅特的《陰影籠罩之地》提到,地方有能力透過記憶的物質性存在,使得隱匿而痛苦的記憶顯現出來:「遺留的暴力往往使人(不由自主)爭論起意義,暴力血腥玷汙的場址,為悲劇的灰燼所覆蓋,迫使人正視事件的意義。不該忽視集中營的鐵絲網和磚砌火葬場:他們需要詮釋。」
在其後提到的所有案例之中,最令我感到精妙的是天使島和艾利斯島的對比,艾利斯島是美國著名的記憶的地方,代表了歐洲移民者的記憶,他們是美國國族意識形態的一部分,然而天使島作為安置遭拒絕入境的華人移民,卻遭人遺忘,任其衰敗,由於他是個禁止移民進入的場所,無法進入美國國族神話之中。
「命名是賦予地方意義的方式之一。」就像相信言靈一樣,不只是因為任何一種政治意識形態,而是更根本的一種信仰,相信每一個語詞都有他存在的意義,至於怎麼看待,對某個人來說他又代表什麼,是細節的部分。段義浮提到:「忽視言詞的主要理由,是因為地理學家和地景史學家(包含一般人),傾向只將地方視為自然物質轉變的結果。⋯⋯命名是權力,稱謂某物使之成形、使隱形事物鮮明可見,賦予事物某種特性的創造性力量。」
我們被告知:「適合所有事物的地方,一切事物都各得其所(A place for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in its place)」,這暗示了地理地方有著規範行為。
(因地方有著秩序,所以他可以成為抵抗秩序的工具,如靜坐抗議)
地方錯置/不得其所:瘋子、吉普賽人、非白種人、政治抗議者、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遊民、娼妓等。
「因為現代世界有著將人與認同安置於特定空間特定邊界裡的趨勢,因此會導致以完全負面的方式設想居無定所之人。」->「定居的形上學」
一些啟發:段義浮數度被提到説將「家」作為理想地方的原型,而女性主義者對其提出疑惑,這樣的論點在書中反覆被提及,但從語句中我猜想Cresswell其實是認同段義浮的。女性主義者對其提出疑惑我非常能夠理解,但我不禁困惑起來,「家是理想地方的原型」這樣的概念,所指涉的家,是指過去經驗所構築而成的場域,抑或是一種並不存在的理想?
〈運用地方〉
本章節將前述之三章所探討的地方概念移植到實際案例來進行解釋、分析。
「地方的生產並不如同工廠的成品。」不只是物質,且往往是現在進行式
「地方顯然是經由文學、電影和音樂這類文化實踐而創造的,探究這些生產地方的形式,是當代人文地理學的主軸。但是,多數地方大半是日常生活實踐的產物,地方從未完成,而是透過反覆的實踐在進行生產。」有時候,我總覺得明白了這些事情反而會無所適從。要如何將自己再退回到「日常生活實踐」,是我覺得非常困難的部分,要如何有意識的創造這類文化實踐?就我所知,文學、電影和音樂裡的地方感,似乎不因為其本身要再現或擬造地方,而確實是「日常生活實踐」。
「建構記憶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透過地方的生產。⋯⋯地方的物質,意味了記憶並非聽任心裡過程的反復無常,而是銘記於地景中,成為公共記憶。」由於地方經驗的複雜性,他成為記憶再生產的有效工具。書上、畫中看見的和進入空間完全是兩回事,甚至進一步:「記憶自然而然是地方導向,或者說,得到了地方的支持。」
地方牽涉了實質的存在有無,和書中、畫中的另一個維度不同,和人們在同一個時空尺度下,地方直接影響到生存的每個細節脈絡,從地方提取出記憶,和從書中提取出記憶,有著不同的概念。
然而,地方記憶的意思也就是指,他正在經歷「選擇」,選擇記憶什麼,即是排除掉什麼,排除置身事外,或者更精準,書後的形容「不得其所之物」。痛苦或者不願回憶起來的羞恥感,被切除乾淨。
傅特的《陰影籠罩之地》提到,地方有能力透過記憶的物質性存在,使得隱匿而痛苦的記憶顯現出來:「遺留的暴力往往使人(不由自主)爭論起意義,暴力血腥玷汙的場址,為悲劇的灰燼所覆蓋,迫使人正視事件的意義。不該忽視集中營的鐵絲網和磚砌火葬場:他們需要詮釋。」
在其後提到的所有案例之中,最令我感到精妙的是天使島和艾利斯島的對比,艾利斯島是美國著名的記憶的地方,代表了歐洲移民者的記憶,他們是美國國族意識形態的一部分,然而天使島作為安置遭拒絕入境的華人移民,卻遭人遺忘,任其衰敗,由於他是個禁止移民進入的場所,無法進入美國國族神話之中。
「命名是賦予地方意義的方式之一。」就像相信言靈一樣,不只是因為任何一種政治意識形態,而是更根本的一種信仰,相信每一個語詞都有他存在的意義,至於怎麼看待,對某個人來說他又代表什麼,是細節的部分。段義浮提到:「忽視言詞的主要理由,是因為地理學家和地景史學家(包含一般人),傾向只將地方視為自然物質轉變的結果。⋯⋯命名是權力,稱謂某物使之成形、使隱形事物鮮明可見,賦予事物某種特性的創造性力量。」
我們被告知:「適合所有事物的地方,一切事物都各得其所(A place for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in its place)」,這暗示了地理地方有著規範行為。
(因地方有著秩序,所以他可以成為抵抗秩序的工具,如靜坐抗議)
地方錯置/不得其所:瘋子、吉普賽人、非白種人、政治抗議者、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遊民、娼妓等。
「因為現代世界有著將人與認同安置於特定空間特定邊界裡的趨勢,因此會導致以完全負面的方式設想居無定所之人。」->「定居的形上學」
一些啟發:段義浮數度被提到説將「家」作為理想地方的原型,而女性主義者對其提出疑惑,這樣的論點在書中反覆被提及,但從語句中我猜想Cresswell其實是認同段義浮的。女性主義者對其提出疑惑我非常能夠理解,但我不禁困惑起來,「家是理想地方的原型」這樣的概念,所指涉的家,是指過去經驗所構築而成的場域,抑或是一種並不存在的理想?
2020年4月2日 星期四
200402_光的皺摺
布魯諾.舒茲《沙漏下的療養院》,章節〈書〉、〈天才的時代〉
〈書〉
我直接稱它為書。沒有邊際而無法衡量的偉大事物面前,辭藻是不夠用的。
「我低頭埋首於書中,臉上閃著彩虹的光輝,全身在一陣陣狂喜中寂靜地燃燒。」顏色可能是天河藍,混入香灰的雜質,那樣的燃燒的火焰。閱讀者之於我。
「因為一般的書本就像隕石一樣。每一本都有一個瞬間,在那一剎那他們會發出一聲尖嘯,像不死鳥一樣向上飛昇,所有的頁面都在燃燒、發出光芒。為了那一瞬間,那獨一無二的剎那,我們之後會一直愛著他們。即使那時他們已成為一堆灰燼,帶著苦澀的、死了的心,我們有時會在夜深人靜時在冷卻的頁面間漫步,每翻過他們死去的配方,就會聽到向念珠一樣的、木頭互擊的聲音。」然後,所有的書本最終都將匯流到真蹟。我忍不住想像了那樣的情景,像是白鴿飛過午後的天空,尋覓著夕陽,飛到遠方的遠方。
「泛藍的眼白」、「不斷增生的鳥群」、「一切的否認都是無謂的」
「所以天才的時代到底有沒有發生?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有,也沒有。因為有些事物無法完全、徹底地發生。他們過於巨大,過於美好,以致於無法擠進事件的空間。他們試著發生、試探現實的土地,看看是否能夠承載他們。但他們幾乎是立刻就縮了回去,恐懼在殘破的實現過程中,喪失自己的整體性。」
「某個事件的起源,和他本身的資源也許看起來渺小又貧微,但是如果我們把他拿到眼前細看,他將會展開內裡,呈現出一片明亮的、無邊無際的視野。這是因為那更高等的存在正在努力透過他表現自己,發出耀眼的強光。」「我們還能在舌尖上感覺到它充滿光亮的味道(那種沒有任何事物能奪走的篤定),上顎中的冷火,像天空一樣遼闊、新鮮的深呼吸,像吞下一口純粹的群青。」
〈天才的時代〉
「我們試著在故事的某處開闢一條這樣的支線,一條沒有通往任何地方的軌道,好讓我們在此把那非法的故事擠進去。別擔心,這是會以非常隱密的方式進行,讀者不會受到任何驚嚇。誰知道?也許當我們正在說話的同時,已經有人在我們身後動了手腳——而我們已經行駛在那條沒有通往任何地方的軌道上。」好像就是這樣,舒茲的故事就是「沒有通往任何地方軌道的列車」。不需要前往任何地方,因為那非法的緣故,隨著時間湮滅,但又因此而裁減出了真正的時代的樣貌。全球化和地方化的概念應用在時間上有著同樣的效用:保留了某個時代的細節,反而成為雋永。也許我們不需要超越地方,正如我們不需要超越時間。
「冬天和春天的交界,日子浸泡在水窪和燥熱中,充滿了火焰和胡椒。發亮的刀子把蜂蜜般的日子切成銀色的快裝,他們的橫切面充滿了繽紛的色彩,和辛辣鮮明的味道。但是鐘面卻把日子所有的光芒都聚集到自己狹窄的空間裡,讓每一個時辰都閃耀著溫暖、明亮的火光。」
「白日再也無法忍受這燥熱,於是他身上那銀色的錫紙一層層剝落,露出金光閃爍的內在。」
「房間的窗戶上溢滿了天空。⋯⋯整片窗簾都在燃燒、冒煙,撒下金色的陰影和顫抖的空氣。在地毯上躺著一塊歪斜的、發出灼熱光芒的四方形。」
「著魔。」
「那時候,我了解到動物為什麼頭上會長角。那是他們生命中無法被人理解、無法找到歸屬的一部分,是狂野、擾人的任性善變,是非理性和盲目的頑固。他是某種偏執——長在頭上,長得超出他們體外,然後,當這個概念一旦見了光,他就變得僵硬,成為堅硬、可觸摸的物質。」
「春天的融雪和污泥都被大雨沖走了,現在人行道一片清潔,在那些寧靜、低調的和煦春日裡慢慢乾燥。」
「黃昏長得沒完沒了」、「深邃的穹蒼」、「和世界融為一體」
「人們從午睡中甦醒,什麼事都不記得。」
「今天這世界還真是空曠啊。」他憂鬱的微笑。重複著我說過的話。
「不管你往哪裡敲,敲到的都是磚塊,彷彿就是地獄。」
「這個房間的黑暗僅靠遠方房屋的反光活著,在深處映照出他們的顏色。鴿子振翅的反光使房間更為開闊,收器翅膀之時,房間裡的光也就隨之熄滅。」
金光閃爍的光,或者其他什麼也好,之所以讓人著迷,是因為他是構成我們所認知的世界的基礎,多彩的顏色,那樣魅力,沒有視覺,也仍籠罩在那所有的波長之中。超越了理解的存在。什麼也看不見的漆黑宇宙,因為比紅更紅的光(沒有顏色,彷彿就失去概念,在這種狀況下,眾人與盲者處於同樣處境,我們無法想像那是什麼樣的存在),海上的巨大的望遠鏡,看見了遙遠而漫長(在宇宙裡,時間等於空間)的地方的星系。彷彿是另外的我們⋯⋯有時候不禁會這麼想。
〈書〉
我直接稱它為書。沒有邊際而無法衡量的偉大事物面前,辭藻是不夠用的。
「我低頭埋首於書中,臉上閃著彩虹的光輝,全身在一陣陣狂喜中寂靜地燃燒。」顏色可能是天河藍,混入香灰的雜質,那樣的燃燒的火焰。閱讀者之於我。
「因為一般的書本就像隕石一樣。每一本都有一個瞬間,在那一剎那他們會發出一聲尖嘯,像不死鳥一樣向上飛昇,所有的頁面都在燃燒、發出光芒。為了那一瞬間,那獨一無二的剎那,我們之後會一直愛著他們。即使那時他們已成為一堆灰燼,帶著苦澀的、死了的心,我們有時會在夜深人靜時在冷卻的頁面間漫步,每翻過他們死去的配方,就會聽到向念珠一樣的、木頭互擊的聲音。」然後,所有的書本最終都將匯流到真蹟。我忍不住想像了那樣的情景,像是白鴿飛過午後的天空,尋覓著夕陽,飛到遠方的遠方。
「泛藍的眼白」、「不斷增生的鳥群」、「一切的否認都是無謂的」
「所以天才的時代到底有沒有發生?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有,也沒有。因為有些事物無法完全、徹底地發生。他們過於巨大,過於美好,以致於無法擠進事件的空間。他們試著發生、試探現實的土地,看看是否能夠承載他們。但他們幾乎是立刻就縮了回去,恐懼在殘破的實現過程中,喪失自己的整體性。」
「某個事件的起源,和他本身的資源也許看起來渺小又貧微,但是如果我們把他拿到眼前細看,他將會展開內裡,呈現出一片明亮的、無邊無際的視野。這是因為那更高等的存在正在努力透過他表現自己,發出耀眼的強光。」「我們還能在舌尖上感覺到它充滿光亮的味道(那種沒有任何事物能奪走的篤定),上顎中的冷火,像天空一樣遼闊、新鮮的深呼吸,像吞下一口純粹的群青。」
〈天才的時代〉
「我們試著在故事的某處開闢一條這樣的支線,一條沒有通往任何地方的軌道,好讓我們在此把那非法的故事擠進去。別擔心,這是會以非常隱密的方式進行,讀者不會受到任何驚嚇。誰知道?也許當我們正在說話的同時,已經有人在我們身後動了手腳——而我們已經行駛在那條沒有通往任何地方的軌道上。」好像就是這樣,舒茲的故事就是「沒有通往任何地方軌道的列車」。不需要前往任何地方,因為那非法的緣故,隨著時間湮滅,但又因此而裁減出了真正的時代的樣貌。全球化和地方化的概念應用在時間上有著同樣的效用:保留了某個時代的細節,反而成為雋永。也許我們不需要超越地方,正如我們不需要超越時間。
「冬天和春天的交界,日子浸泡在水窪和燥熱中,充滿了火焰和胡椒。發亮的刀子把蜂蜜般的日子切成銀色的快裝,他們的橫切面充滿了繽紛的色彩,和辛辣鮮明的味道。但是鐘面卻把日子所有的光芒都聚集到自己狹窄的空間裡,讓每一個時辰都閃耀著溫暖、明亮的火光。」
「白日再也無法忍受這燥熱,於是他身上那銀色的錫紙一層層剝落,露出金光閃爍的內在。」
「房間的窗戶上溢滿了天空。⋯⋯整片窗簾都在燃燒、冒煙,撒下金色的陰影和顫抖的空氣。在地毯上躺著一塊歪斜的、發出灼熱光芒的四方形。」
「著魔。」
「那時候,我了解到動物為什麼頭上會長角。那是他們生命中無法被人理解、無法找到歸屬的一部分,是狂野、擾人的任性善變,是非理性和盲目的頑固。他是某種偏執——長在頭上,長得超出他們體外,然後,當這個概念一旦見了光,他就變得僵硬,成為堅硬、可觸摸的物質。」
「春天的融雪和污泥都被大雨沖走了,現在人行道一片清潔,在那些寧靜、低調的和煦春日裡慢慢乾燥。」
「黃昏長得沒完沒了」、「深邃的穹蒼」、「和世界融為一體」
「人們從午睡中甦醒,什麼事都不記得。」
「今天這世界還真是空曠啊。」他憂鬱的微笑。重複著我說過的話。
「不管你往哪裡敲,敲到的都是磚塊,彷彿就是地獄。」
「這個房間的黑暗僅靠遠方房屋的反光活著,在深處映照出他們的顏色。鴿子振翅的反光使房間更為開闊,收器翅膀之時,房間裡的光也就隨之熄滅。」
金光閃爍的光,或者其他什麼也好,之所以讓人著迷,是因為他是構成我們所認知的世界的基礎,多彩的顏色,那樣魅力,沒有視覺,也仍籠罩在那所有的波長之中。超越了理解的存在。什麼也看不見的漆黑宇宙,因為比紅更紅的光(沒有顏色,彷彿就失去概念,在這種狀況下,眾人與盲者處於同樣處境,我們無法想像那是什麼樣的存在),海上的巨大的望遠鏡,看見了遙遠而漫長(在宇宙裡,時間等於空間)的地方的星系。彷彿是另外的我們⋯⋯有時候不禁會這麼想。
訂閱:
文章 (Atom)